RSS

Category Archives: 新知補給站

產業資訊-3C消費調查 智慧手機夯

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43%消費者已使用智慧型手機,57%尚未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受訪者之中,有86%將會選擇更換智慧型手機。PC home電腦家庭雜誌和T客邦網站(techbang.tw)今公佈「後PC時代 3C消費轉型大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中,以蘋果、宏達電、諾基亞和索尼易利信的品牌信任度最高。

調查顯示,43%受訪者已使用智慧型手機,57%尚未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之中,86%之後會選擇更換智慧型手機,價格(81%)是影響受訪者購買意願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手機作業系統(73.8%)、外型(62.8%)和操作介面(59.9%)。絕大多數受訪者(82.4%)認為,手機地圖能夠取代車用導航系統,顯示智慧型手機的地圖功能,在即時性以及準確性上都可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

智慧型手機功能愈來愈強大,調查顯示除了電腦使用頻率受影響較少之外,包括GPS導航機、遊戲機、MP3/MP4、數位相機等,受智慧型手機影響非常明顯,受訪者使用頻率減少,尤其是6成以上受訪者明顯降低MP3/MP4使用頻率。調查並指出,「價格實惠」是影響消費者購買3C產品的首要考量(85%),「品牌形象」(53.8%)和「外型設計」(53.7%)已躍升為使用者考量的第2和第3項因素。

調查也顯示,每年度分配3C產品的消費金額,16.7%受訪者在新台幣3萬到5萬元左右,42.6%受訪者在1到3萬元之間,31.9%則1萬元不到。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認為,智慧型手機結構上已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智慧聯網裝置出現,意味著24小時聯網時代來臨,人與人訊息傳遞、溝通、解決問題的速度也隨之改變。

何飛鵬指出,平板電腦此類「隨身訊息娛樂播放機」,更深入改變既有平面紙本媒體產業,平板電腦提供一個「大風吹」的機會,有志者應掌握重新起步契機,進一步擴張市場規模。Yahoo!奇摩網站社群經理施典志指出,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現,平面和網路媒體的生產速度,也必須跟上讀者的閱讀節奏。這項3C消費大調查進行期間為民國100年7月1日至8月15日,有效樣本數11238份,在95%信心水準下,受訪樣本的抽樣誤差在正負1.66個百分點之間。

感謝您關注本篇新聞,我們提供最完整未上市股票資訊,你可以到其他版面閱覽更多未上市公司新聞,如有其他未上市新聞我們未能提供,歡迎來電02-29990188或0980933988指教,我們竭當努力為您解開未上市股票謎團,未上市股票本來就充滿風險與驚奇,歡迎投資朋友在投資未上市股票之前請注意其風險。如果你有其他未上市股票資訊需求或轉讓,也歡迎來電。

廣告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1/13 英吋 新知補給站

 

透明有機EL面板技術解析

今天股市大跌,看點新的東西,對未來有幫幫助,也希望成為您未來投資未上市股票的新知識!!

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臺北電腦展上,華碩展示了采用透明有機EL液晶屏的手機——透明顯示面板結合粉色的撥號盤讓這款產品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無獨有偶,日本TDK公司在6月1日也推出了世界上首款透明無源矩陣驅動的QVGA有機EL顯示屏。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機EL技術生產的面板呢?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話題
無需背光給電就亮
1. EL面板的架構
談到透明有機EL面板或許大家都會很陌生,但如果提到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所了解。其實透明有機EL面板就是OLED技術生產的面板,也被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ELD)。和傳統液晶面板最大的不同在于,OLED面板屬于自發光面板,它的每一個像素都相當于一個發光體,不需要背光源、導光板等設備。
OLED的基本結構是將層狀的有機材料夾于以透明的銦錫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為陽極和以金屬為陰極的兩層電極之間,包成如三明治的結構。整個結構層中包括了:空穴傳輸層(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發光層(Emission Layer,EL)與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在外界電壓的驅動下,由電極注入的電子和空穴在有機材料中復合而釋放出能量,并將能量傳遞給有機發光物質的分子,后者受到激發,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當受激分子回到基態時輻射躍遷而產生發光現象,依其配方不同產生紅、綠和藍RGB三原色,構成基本色彩。
你可以試著想像將每個OLED單元比做一塊漢堡包,發光材料就是夾在中間的蔬菜,每個OLED的顯示單元都能受控制地產生三種不同顏色的光。按照驅動方式,OLED又分為無源驅動OLED(PM-OLED)和有源驅動OLED(AM-OLED)兩種。PM-OLED具有結構很簡單、成本低的優勢,但顯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用在顯示信息相對簡單的數碼產品之上,比如手機、MP3。真正能發揮OLED技術優勢,就得靠AM-OLED來發揮——它擁有更好的色彩表現能力與更高的對比,因此像電視、顯示器等全彩應用領域才是它的主場。
2.夠薄才節能
由于顯示方式有別于傳統的LCD,這讓OLED擁有許多優點:由于省掉燈管,不僅讓產品厚度只剩兩厘米左右,對生存我的確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過于自大清潔公司,但我以為那是對自卑時的最好蘊藉水塔清洗!“走本身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倘若這句話創建石材保養,那我的做法依然可以穩坐江山半壁!沒有什么不行以,沙發地毯清洗只要生存還在連續!加上OLED的反應時間(小于10ms)及色彩都比TFT LCD出色,如果將基板材料改為金屬或塑料薄膜等柔性基版,還可制作出柔性的OLED器件,讓它的應用范圍極廣。比如根據OLED的特性,廠商還可以利用可彎曲的薄膜材料推出可彎曲的顯示器,應用到形狀不一的電子設備上。
我們知道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是耗電大戶之一,如果顯示器不用背光,是不是節省更多的功耗哪?這個是肯定的是。在以針對大屏幕顯示設備的AM-OLED為例,40英寸TFT-LCD液晶電視的功耗在200W左右,50英寸PDP的功耗在500W以上,而一臺40英寸的AM-OLED電視的功耗將在100W以下,這筆節能賬一算就很明了了!
如何實現透明?
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之所以對有機EL面板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透明”。有機面板透明的奧秘就是利用透明的銦-錫-氧(ITO)取代傳統有機EL不透明的后部鋁電極,借助在顯示器的每個像素上打開透明的“窗口”,從而透射光線的技術。
就目前技術而言,OLED還沒有做得到像《阿凡達》影片中那樣全透明屏幕的效果。一般而言,屏幕尺寸越大,實現透明的難度越高。LG Display的透明顯示技術就是在原本有機EL顯示器顯示黑色的部分進行了透明化處理,并在有機EL顯示器的陽極和陰極都使用了透明材料,構成了光線向兩側投射的結構,并且外封裝材料也盡可能地透明化。不過LG Display的透明面板的透射度也只能達到30%。
而顯示器領域另一巨頭三星所推出的透明有機E面板也只能做到似透明非透明的效果:先前它展出的14寸有機EL面板的透射率為38%,19寸的透射率為30%。三星的有機EL面板主要是改進了傳統EL面板的結構,讓原本全部不透明的像素點“打開”一個透明的小區域,區域開口越大,透明度就越高。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三星已經發出了透射率較高的正極用金屬材料,可以將OLED每個像素內的“透視”范圍確保為75%。
不斷進步,步步完善
雖然OLED這個“三明治”味道不錯,但仍有一定的不足。現有OLED技術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它的壽命時間,這項限制源自于RGB色彩的衰減速度并不相同,特別是當大部分顯示內容為白色時,它需要這三種原色同時發出相同的亮度,這時OLED的功耗仍會超過液晶顯示器,RGB色彩會出現不同速度的老化。因此快速應用到筆記本電腦或桌面顯示器對于OLED是過于困難的挑戰——這些應用大多數情況要在顯示大量“白色”內容時,而這個問題在全彩顯示的電視上并不是很明顯。
不過在電視等全色彩應用方向上,OLED還要面對另一項挑戰。由于這種屏幕受到光子撞擊時會開始發光,而在紅、藍、綠三原色中,以藍色像素所需的驅動能量最大,光色轉換材料容易吸收環境中的藍光,這將會造成藍色像素的發光效率,呈現顏色衰減問題。后來的廠商們想到了利用光色轉換原理來實現OLED顯示彩色化的方法——利用單一的藍光OLED發光元件,結合光色轉換陣列,利用藍光激發光色轉換材料產生紅色和綠色從而獲得全彩色。這項技術的關鍵在于提高光色轉換材料的色純度和效率。現在廠商主要通過對主體發光材料摻雜得到了性能較好的紅光和藍光材料,但呈現的效果仍沒有達到理想的顯示效果。
透明屏幕走近生活
雖然OLED仍存在一定不足,但這并不能掩蓋它的優點。廠商都看中透明顯示器帶來的獨具特色的使用方法,透明顯示器的研究已經開始大規模鋪開。目前Sony、Nippon Seiki、三星、SDI、LG Display、奇晶光等顯示器大廠投入研發生產OLED產品。Sony在OLED應用方面主是以AM-OLED導入電視應用為主,目前其可量產制的最大尺寸已經可以達到20~30英寸水平。受AM-OLED在生產工藝及良品率影響,預計2011年采用OLED技術的產品不會超過40英寸,即便有推出,大多數還是會作為概念機型展示而已。
三星則將焦點擺在針對手機與筆記本電腦應用方面。比如三星i9000、Omnia HD均配備了AM-OLED顯示屏,所以手機厚度減少不少。除此之外上諾基亞E7、諾基亞N8、HTC G7也均是采用三星的AM-OLED屏幕,預計2011年采用OLED的高端智能手機將會大量增加。而在筆記本方面,三星目前主要將重點放在能滿足需求的14英寸AM-OLED屏上。目前三星旗下的3.5代OLED生產線生產的14英寸面板良品率已經達到90%以上。在去年三星已經開始興建5代OLED電視面板生產線,一塊母板可切割成8張23英寸OLED面板。LG正在興建一條OLED生產線預計今年也可以投產,由此看起來透明屏幕已經離我們很近了。
結語
盡管現在OLED技術還在繼續進化中,透明屏幕的顯示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顯示器透明化作為未來顯示技術發展方向已經是大勢所趨。OLED技術的出現,讓顯示器已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應用范圍,帶來了更多的使用空間和特別的使用方法。就透明顯示器來說可以在更多的場合為我們展示信息,比如可以用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以顯示路況、地圖等,也可以將眼鏡作為一個小巧便捷的顯示器,特別是其本身的節能特性,對超便攜設備來說延長續航時間等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這都能有望在未來主流市場中帶給我們新顯示變革的驚喜。

網站連結~台長:許先生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8/05 英吋 新知補給站

 

蘋果公司對南韓三星電子提起告訴~說他很會抄襲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1.04.20 03:29 am

蘋果公司對南韓三星電子提起告訴,指控三星的Galaxy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明顯」抄襲蘋果iPhone和iPad,侵害蘋果的專利權和外觀,讓行動市場日趨激烈的智慧財產權大戰再添戰火。

蘋果上周向美國北加州地方法院提告,聲稱三星抄襲蘋果產品的外觀、設計、使用者介面甚至包裝,侵害蘋果的專利權和商標。

蘋果稱三星侵害七種與使用者介面相關的專利,如選擇、捲動、縮放等,以及三種設計專利;長形外觀和圓角設計、螢幕圖示等,也都在侵權範圍。

蘋果在38頁的訴狀中指控,三星「不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發展自有技術與獨一無二的風格,而是選擇明目張膽的抄襲」。蘋果並列2009年6月發表的iPhond 3GS和2010年3月的面世的Galaxy S i9000,還以圖片呈現兩者的共通點。

三星電子發言人回應,公司會「主動」回應官司,「發展核心技術和強化智財權部位,是三星持續成功的關鍵」。

這起訴訟凸顯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競爭日益白熱化。過去幾年來,蘋果iPhone一直在智慧手機領域獨領風騷,但打造Google Android系統手機的敵手急起直追,讓蘋果備感威脅,三星就是一例。

除了三星,蘋果最近也與宏達電、摩托羅拉行動控股(MMI)、亞馬遜、諾基亞、柯達等公司大打官司。

雖然分析師預估蘋果和三星終將和解,但這起訴訟可能阻礙雙方現有的合作關係。三星為蘋果提供微晶片和記憶體晶片等產品,近來逐漸在行動市場嶄露頭角,Galaxy S手機1月在全球出貨1,000萬支,Galaxy Tab平板電腦在去年底的購物季更成為iPad最強勁的對手。

【2011/04/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6/10 英吋 產業資訊, 新知補給站

 

逸凡科技 道出中小企業求才的困難

【如果你是求職者,你要去名不見經傳,但福利好、獲利穩健的中小企業? 還是要去上市櫃,但操得要死的大公司?】

如果妳昨天晚上和男友大吵一架,或者剛掛掉一通被客戶痛罵的電話,還有辦法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繼續上班處理公事嗎?
答案幾乎都是,「很難,但又不得不如此。」
有一家公司,卻提供員工一個月兩次、每次兩小時的「情緒假」,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限任何時段,員工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出辦公室,發洩情緒或獨處自療。公司還發放每次200元補助金,讓員工到樓下特約髮廊洗頭、喝下午茶或按摩,藉此放鬆緊繃的情緒。
不只如此,這家公司的員工,生日不但有禮金可領,還能任選國曆或農曆生日,休假半天玩耍去。
一大早到公司開會的員工,有熱騰騰的早餐免費享用,不得已加班超過10點,回家的計程車費也由公司支付,實報實銷沒有上限。
肯花錢提供以上夢幻福利的公司,不是Google,也並非以創意為導向的廣告公司,而是一家資本額7500萬,員工只有200多人的科技公司──逸凡。
這家公司 獲利好、福利也好
逸凡科技是惠普(HP)、IBM等跨國企業的台灣代理商,以科技專業術語來說,是一家系統整合廠商,不只銷售硬體,也提供客戶軟體服務。
過去曾在惠普任職十多年的董事長陳逸文,雖是技術出身,卻深諳顧客服務之道,18年前創業後,短短四年就在科技業闖出名號,年度訂單超過1億,之後更連續幾年獲得雜誌評選「最重視客戶服務」的本土資訊廠商。
至今仍未上市,逸凡科技擁有的2000家~3000家客戶裡,超過1∕3是上市公司,即使遇上金融海嘯,逸凡去年5.5億微幅成長的營收,算是異數。
把滿足客人需求當成首要任務的陳逸文,在管理風格上也頗有人味,把每個員工都當成家人般悉心呵護。
在逸凡,員工不喊陳逸文「董事長」,而是叫他「逸文」。一年兩次的員工旅遊,不只全額補助,還能再帶一位眷屬同行,不需支付費用。到了年底尾牙,陳逸文也會親自致電邀請員工家人一起來。
有一次,某位同事接到媽媽來電,「我剛接到一通電話,他自稱是董事長,邀請我去尾牙,是不是詐騙集團打來的?」今年農曆過年,家人也接到陳逸文拜年電話的逸凡行銷部經理郭瓊華笑著轉述。
在科技業待了30年的陳逸文當然知道,科技人加班熬夜的生態,於是鼓勵員工成立運動社團,像是羽球社、籃球社、瑜伽社等,場地及師資費用全由公司埋單,讓員工在工作之餘也能強健體魄。
也因此,每個第一次到逸凡的人從進門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員工發自內心的熱情,還有那股對公司濃得化不開的認同感。
受限名氣 難受求職者青睞
然而很難想像,這樣讓人心嚮往之的幸福企業,在5%~6%高失業率的大環境下,竟然還有找不到員工的困擾?
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科技人才都以分紅認股來判斷公司好壞,逸凡並非上市公司,沒有股票,知名度也不如檯面上的科技大廠,加上新世代求職者事先不作功課,不知道逸凡,自然不會把逸凡當作選項。於是當其他知名科技大廠同時有數千名、甚至上萬名以上應徵者時,逸凡可能只有幾十張履歷表可以挑選。
逸凡行政管理處協理李淑蓉坦言,很多求職者是由客戶推薦,才到逸凡應徵。
就如同科技大廠擴大增人,逸凡今年也因為業務線的擴張,產生客服及業務人員的需求,但過完農曆年到現在,只有十位新員工報到,還沒補齊。
不時對旁人開玩笑說,怕自己一離開逸凡之後,就找不到工作的李淑蓉,每每看到媒體上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都恨不得想告訴他們,「不要再眼高手低了,看看逸凡這家好公司吧!」
《轉載自遠見雜誌》
◎備註:逸凡科技目前員工數為80人,更正予所有讀者。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6/10 英吋 新知補給站